人民日报:不少声音呼吁“同志”称呼重归主流
来源:北京青年报 7月7日,同志《人民日报》刊发了题为《称呼与风气(金台随感)》的人民日报文章。 全文如下: 称呼,不少南昌市某某餐具教育中心一个老生常谈的声音问题。 曾几何时,呼吁招呼人无须刻意措辞,称呼一声“同志”便可,重归主流听者坦然、同志舒泰。人民日报后来,不少经济发展、声音文化多元,呼吁称呼也花样百出,称呼“先生”“小姐”“老板”满天飞,重归主流开初尚觉新鲜,同志南昌市某某餐具教育中心久之不免腻味,尤其是“小姐”这一称呼,常给人轻薄之感。如今,“小姐”似乎被“美女”取代,后者也逐渐失掉了赞美之意,变成了泛称。 称呼自有其潮流,随时代而动。譬如“同志”,在民风淳朴的年头,人们不论是在工作中,还是在生活里,都讲究人人平等,因而“同志”这种一视同仁的称呼也被长久使用,且“同志”也有志同道合之感。再如“师傅”,使用的时间也不短,于我个人而言倍觉亲切。我年轻时在机务段当过3年机车钳工学徒工,满师后又独立干了一年左右车辆修理活计。当时,早我几天入行的师兄师姐,我见了一律都得叫“师傅”。在技术为先的机车维修一线,学艺是头等大事,称呼关乎传道授业的礼仪,自然马虎不得。“师傅”之谓,是对有一技之长劳动者的尊称,也是对德厚者的敬重。几十年之后,虽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已远去,但是这声“师傅”,我沿用至今。我想,只要对方形容不轻慢,精神不委琐,不论老少,皆可尊称一声“师傅”。 而另一个耳熟能详的称呼——“老师”,则有些叫滥了。为人师表者本应必备的德与能不具备,叫与被叫,却一方习以为常,一方心安理得。“老师”和“先生”,作为称谓,我认为还是应该有门槛的,否则难免有言语贿赂之嫌。此外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也不乏称兄道弟者,此遗风或许是为了突出江湖义气吧。 虽然称呼各种各样,但人们心中还是有杆秤。譬如遇事找警察,这时人们一般定要叫一声“同志”,不会唐突称什么“帅哥”“美女”。由此而知,情急之下,人们的基本共识还在:矫情使人尴尬,虚假令人讨厌,唯有实在、得体才受欢迎。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杂文,议论体制内的称呼问题。称呼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。有的官员嫌称呼真实职位不够威风,见风使舵者便投其所好,“头儿”“老大”“老板”叫得脆响。旁人冷不丁闻之,还以为是到了哪个公司或者哪个商场呢!叫者或是随口,或是别有用心,被叫者则欣然接受,就像抽烟上瘾,渐渐地就难以戒掉。其危害性初时不明显,久之则会滋生居高临下的畸形心态,什么“公仆”,什么“为人民服务”,都逐渐忘却,取而代之的,许是刚愎自用,甚或胡作非为。你瞧,称呼中糖衣炮弹的威力,不可不防呀! 有关称呼,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。那是我原先插过队的地方,一位在公社工作近十载的干部将调往别处,乡里有位擅长词章的田舍翁,代表乡亲作诗送别。这位干部曾任公社党委秘书,自排官气、平易近人,与群众同甘共苦,且为人公正廉洁,为大伙儿办了不少实事好事。乡亲们平日只称一声“陈秘书”,朴实、直白。陈秘书离任之日乡亲赋句赠别,足见寻常称呼才包含深厚的情感,称呼越是直白,感情越是亲近。 称呼既关乎交往中的礼仪,也关涉社会风气的诚实或轻浮。近年来有不少声音呼吁“同志”称呼重归主流,这也是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,我举双手欢迎。称呼中的真情实感,值得追求、颂扬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央行重磅发声!事关货币政策、汇率、贷款投向
- 无缘创历史!张之臻0
- 这位西班牙钢琴家,为什么对上海情有独钟?
-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助推攀岩热,这项新兴运动在上海厚积薄发
- 以色列总理:希望未来数天内达成加沙停火协议
- 换帅!上海家化业绩越来越差,潘秋生辞职,前阿里高管接手
- “全世界最美球场”的主人,时隔21年重回意甲!
- 用高科技防灾减灾设备守护美好家园
- 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来了!享界S9T将于秋季上市
- 得了痛风不能吃豆腐?乳腺炎患者不能喝豆浆?
- 哪些“隐形脂肪”含量高的食物,会让你悄悄长胖?
- 我科研团队破解无人机电磁干扰难题
- 酷似林依晨女孩被心仪大学录取:“分数超过预期”
- 香港旅发局:4月访港旅客约340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两成
- 我永远选择自由的人生!!!|中央民族大学425分第一名经验帖
- 唐唯实时隔半年再度来华,零跑汽车今年九月欧洲九国开售
- 刚刚发布:南京2025中考指标生录取名单!
- 蔚来新品牌乐道L60预售价21.99万元起,全面对标model y百公里能耗12.1 度电
- 国家卫健委:全国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达200万张
- 财经观察:提升人机交互效率 多模态大模型易用性进一步推进
- 搜索
-